Adsense Top

Thursday, 30 June 2016

自动识别系统”无可遁形 越界捕鱼得三思

渔船安装自动识别系统(AIS),海事执法人员步步追踪,海上作业无可遁形!

捕鱼界公开的秘密,渔民海上捕鱼作业不“安分守己”,时而“误闯”邻国海域捕鱼,时而闯入非属于自己作业海域的A区水域捕鱼。有了AIS,渔船位置时刻被追踪,想要“偷鸡”越界捕鱼,得三思后行。

所谓“你有张良计、我有过墙梯”,一些渔民以为可在海上越界捕鱼时,偷偷把船上的系统关掉,不让执法人员追踪,以为越界捕鱼神不知鬼不觉。

不过,渔业局发出战书,任何渔船上的系统,包括自动识别系统及渔船追踪系统(MTU),若正常操作不超过80%,将拒绝或冻结相关渔船的捕鱼执照更新申请。

国内2600艘B区拖网捕鱼渔船,获免费安装自动识别系统。


熄灭追踪系统“麻烦”大

大马渔业局总监拿督依斯迈今晨在下霹雳半港,推介及讲解渔船安装自动识别系统的功能时,发出上述警告,不要随意熄灭渔船上的追踪系统,不然,更新捕鱼执照时会很“麻烦”。 

下霹雳八大渔村渔民对安装AIS有贬也有褒,B区捕鱼的渔民投诉,AIS的操作系统不佳,经常故障或电流中断,但却被执法当局视为“故意”关掉系统。

约一千渔民出席自动识别系统推介讲解会,但不比预期踊跃。


 海上作业安全更有保障

此外,原有的承包商公司已经倒闭,系统损坏无处投诉,也无法获取技术人员来修理,深怕系统会因此操作不超过80%惹来麻烦。 

依斯迈(左)向渔民发出警告,不要随意侵犯海域捕鱼,吊销捕鱼执照惩罚不妥协。


深海捕鱼业者却认为安装AIS,渔船和渔民海上作业,安全更有保障。 

推介仪式上,不少渔民要求渔业局执法组人员,不要过于严厉取缔,更不应对首次犯错(越界捕鱼)的渔民,施予冻结捕鱼执照一年的过严惩罚。一年不能捕鱼,家庭生计深受打击。

 保障深海渔民安全——下霹雳渔民合作社执行秘书纪日海

渔船安装自动识别系统,基本上已为深海渔民提供作业安全保障。我们的渔船在边界水域捕鱼,很容易误闯印尼海域被捕,系统可以清楚知道渔船的位置所在,可确保渔船是在大马海域作业。

渔船发生事故或灾难,比如遭海浪击沉、引擎损坏、撞船、失火,甚至被邻国军警勒索刁难,都可以通过系统向海事执法当局求救,救援人员在掌握渔船位置后,会快速赶到现场施救。 

打击捕卧虾渔民——怡杖峇拉煎拖网渔民陈英福 

小B(25吨以下)峇拉煎拖网渔船,被限制在5海里外作业,但5海里外难寻获峇拉煎虾的踪迹,收获极少。因此,大部分渔船都在不足海里水域上作业。 

如今强制性的安装AIS,渔船行踪被监督,捕捉峇拉煎虾(卧虾)的渔民将首当其冲,生计深受打击。

AIS损坏没人修理——拖网渔民林明顺 

我的渔船已安装AIS,不过已损坏。听说有关公司已倒闭,找不到技术人员来修理,正为此事感到心烦。 

勿动辄吊销执照——B区拖网渔民陈锦结 

 惩罚渔民的法令过严,渔民深感吃不消!第一次犯错(越界捕鱼),不但要罚款和充公捕鱼器具,捕鱼执照还必须被吊销一年。一年不能出海捕鱼,家里的大小吃什么?希望,官爷高抬贵手,对第一次犯错的渔民施予警告就好,不要动辄吊销执照,这对渔民的打击很重。 

不能换名打击大——拖网渔民卢顺友

 购买渔船后不能转换名字,为有意进军捕鱼的渔民,是个沉重的打击。我不久前买了一艘渔船,但却被当局拒绝更换上我的名字,渔船目前还是原有船主的名字,当局应该修改这项条例。

 安分守已就没事——依斯迈

只要渔民都安分守己,在属于自己的水域捕鱼,不要侵犯他人捕鱼区,就没有所谓的冻结捕鱼执照一年的问题。对于闯入他人水域捕鱼的渔民,我们不会妥协,我们必须照顾国内10万名A区浅海渔民的生计。

 南洋商报: 袁鸿坚

Thursday, 23 June 2016

海上高脚屋——奎笼 住在海中央

海上传统高脚屋——奎笼,座落在一望无际的海中央,抬头是白云蓝天,低头是一片大海,听海浪声入眠,海风轻抚,大享钓鱼乐。
奎笼是早期渔人传统的居住在海上捕鱼的方式,现已成了“遗产”。

或许你不知道,早期东海岸海域由渔夫建造的逾百座奎笼,如今仅剩3座了。这3座皆并立于彭亨州亚齐岛海域中。

奎笼是大海的传统的“遗产”,是采用槟榔树木椿、亚答搭建的海上屋子。它虽然是固定,却更像漂泊无定的船只,随时被时代巨浪冲倒。

位于亚齐的奎笼,可观美丽的日落,当红澄澄的蛋黄渐渐掉入海底,红霞满天,云层与海水皆洒满了金红色碎片,此景,却令人无奈感叹奎笼的命运也步向夕阳。

海上传统捕鱼特色

奎笼属于大马、印尼和菲利宾的海上捕鱼传统特色,是马来语"Kelong”的译音。它曾经是渔人的海上之家,不但作为捕鱼谋生的工具,也是渔人在海上起居生活的落座处。

奎笼于40年代开始渔夫建造起来,当时围捕的渔获很多;60年代,大量渔夫改用此方式网鱼,主要是网捕小鱼和小苏东。可是步入80年代,渔获量开始不断减少,渐渐的,用奎笼方式捕获的渔获减了超过一半,渔人空守奎笼。

一些奎笼业者为了维持奎笼,设法求变求存,转型作为商业的海上度假屋,让游客或钓鱼爱好者前来居住,享受钓鱼乐,以继续经营。

但是来到90年代,奎笼没落势不可档,一些业者甚至放弃经营,部份奎笼被废置,被海浪冲翻打坏。

遥想奎笼作为早期的渔人海上之家,渔夫长时间居住在简陋木屋,饱受日晒雨淋,从岸上运输足够的食水,以作为日常的食材和饮料;没有电力的年代,渔人点燃煤油灯,进行奎笼式捕鱼法,“守鱼”的生活是如此艰辛刻苦,如今,都已成往事。
奎笼有充裕的空间让游客进行休闲活动。



改装度假屋守住奎笼

2013年诗巫岛奎笼被政府勒令拆除,仅存的4个奎笼,完全在海平面上消失了,被拆事件令奎笼蒙上阴影。也因为这事故,更激起了记者,决定前往亚齐岛看一看,为奎笼历史保留一些笔记。

要到亚齐岛,首先要从丰盛港云冰笨亚邦(Kg Penyabong)的码头乘船过去。

可容纳达120人

现年50岁的亚齐奎笼业者法拉(Kelong Acheh)从小就喜欢钓鱼,向往住在奎笼的生活,当时一名奎笼业者要卖掉其奎笼时,她决定买下,求变经营,改装成海上度假屋。

“后来,为了让更多游客住进奎笼,我们在2002年进行大肆装修,扩建奎笼,建造房间,如今这座奎笼可以容纳达120人。”

虽然奎笼已改成海上度假屋,但一方面,法拉也继续进行奎笼网鱼的捕鱼业,从两方面取得收入。

“辛辛苦苦经营了12年的奎笼,其实就是我们的海上之家。”她说,不想奎笼因渔获减少而废置,一直苦苦继续守住这个“家”,同时守住奎笼捕鱼业的传统。

“我最小的女儿也喜欢钓鱼,也参与奎笼经营的工作。”

由于海上没有电流供应以及水供,目前,所有淡水仍需用船只大桶大桶的运载至奎笼,晚上则采用发电机照明。


四边形木框,是渔人奎笼捕鱼的方式,在最里一道框内的海底藏着捕鱼的大网。


木框藏大网引鱼群

法拉的奎笼由一根根联成一长排的槟榔树木椿伸入海中,约数百呎;桩上铺有约一尺宽的木板,或小树干以为通道。木桩的是一座用“亚答叶”搭盖和木板的亚答屋,屋分卧室、厨房,为渔人一家大小作息起居之所。

屋子的另外一旁,是四道围成一个巨大的四边形木框,是渔人奎笼捕鱼的方式,最里面的一道框内的海底藏着捕鱼的大网。一般的网,需两人合力绞动两个“辘轳”(绞车),才能将网拉上来;巨型的奎笼有4个辘轳,需4人合力操作;迷你型的奎笼,藏放在海底的是一个铁丝网制成的大笼子。

当夜晚时分,木框中央悬吊灯光照明,以吸引鱼群,鱼群沿着木桩游行,争先进入陷阱。当大小鱼群围绕着灯光跳跃时,辘轳声起,渔人齐心合力,手脚并用,绞起鱼网,以长柄枃网捞起网里鱼儿,这是入住奎笼,游客最兴奋的时刻,看到一网网的鱼被绞起来,连小孩都雀跃的欢呼。




10分钟鱼上钩

虽然海洋污染造成渔获大减,但位于东海岸南边的奎笼还是属于鱼量丰富的海域,海底有成群的海鱼,只要放饵钓鱼,不消10分钟,鱼竿就会摇动,意味鱼上钩了。

海底位置属于小鱼类多,钓鱼者适合使用“阿波罗”钓鱼法钓鱼。而即使是不会钓鱼的人,在此处也可轻易钓到鱼只,享受钓鱼乐。

钓鱼了大半天,就可将鱼只装满整个纸袋,可向业者要求冰冻,再把钓到的鱼只带回家,渔获满满,欢乐满满。

维修费用高昂

我独爱屋下的插进水里的槟榔树木椿,以前的渔夫在过去不发达的船业,是如何将木桩打进深海里,在海上建造房屋?同时,由木板或木桐建造而成的奎笼一般少用铁钉,多用绳子捆绑支架,这也显示早期渔夫在海上建造建筑物的功夫。

法拉指出,维修奎笼完全靠渔夫或识水性的人工建造,有些工程还可以在奎笼上进行,有些维修工程则需要潜进海中进行修建工作,维修奎笼费用高昂。而常年浸海的木椿,成为贝类的栖息地,贝壳结石磊磊。

担忧拆除传统消失

奎笼下方就是大海,木板下就是蓝绿色的海水,从夹板木缝中看到海水荡漾,一缝一海水的景观,脚板踏木板如踏浪,仿佛在海上行走。

哒哒哒,穿着拖鞋,走在奎笼木板上或赤脚踏着,与粗糙的木板接触是一种体验。

奎笼的都是木制的,其中包括休闲椅,宽阔的露天夹板,围着木栏,钓鱼者可将钓鱼竿绑在木栏垂钓。木栏上设有木制“砧板”,供游人切鱼饵使用。

亚齐岛进行海岛游

宽阔的大厅处,吹着海风纳凉,而已扩建的奎笼,搭建起两层楼房,游客能在二楼房间遥望海上风景,又是另外一番视野。

简单的睡房,架起了较高的木板,铺上床褥提供游客睡觉。一间房间可以睡上10来人,晚间寂静时分,底下翻滚的浪声像催眠曲,一夜好眠。

由于奎笼靠近亚齐岛,奎笼负责人也会驾驶小船带客人到亚齐岛进行海岛游。与世隔绝的亚齐岛,是无人小岛,清幽怡人,岛上是一片绿色森林。在此海岛可尽情的拥抱海水,拥抱沙滩,或浸在海水里聆听海浪的声音,或者在沙滩上挖个洞,让自己跟沙埋在一起,或筑沙城堡,舍捡贝壳等等活动大半日后,再回到奎笼。

必须推广成吸金景点

“作为具有历史价值的传统奎笼,倘若获得推广,可成为‘吸金’的旅游景点之一,政府应该保留奎笼,那是一个年代捕鱼业的见证啊!”

针对诗巫岛奎笼被拆除事件,法拉指出,奎笼被拆除的业者数十年心血付诸流水,更担忧奎笼消失将冲击当地旅游业。有业者为奎笼投资数十万令吉的经费化为乌有,此外,许多钓鱼发烧友、国内外游客亦痛失钓鱼、旅游的好去处。

法拉只是想让奎笼行业继续生存下去。由于奎笼维修费高昂,加上乃是木制,容易被海浪打坏,一旦损坏,就要花上大笔的维修费。因此,两天一夜或三天两夜的配套费用,包吃住,无疑是一举两得的表现,除了让游客能悠悠闲闲享受奎笼的钓鱼乐之外,还可以体验传统的奎笼民宿,以及观赏奎笼网鱼的作业方式。

“很多人没有体验过在海上生活的情况,该奎笼保留传统原味,目的是让游人可以感受过去渔夫传统奎笼的生活。”


Wednesday, 8 June 2016

成本高涨 受限渔业法令 后继无人 拉律河道日窄马登造船业日薄西山 困境中求存

因拥有丰富的红树林,使峇登的造船业获得扶持发展。



太平近郊的峇登,是太平通往十八丁渔村中途路段的小镇,由于靠海,小镇居民早年大多以捕鱼为生,因此带动造船行业。

该镇的造船业曾有过一段光辉日子。但好景不常太平马登渔村造船业面对年轻人外流,后继无人,严厉的渔业法令限制及木料价格的高涨冲击下,许多渔民难于生存而纷纷转行,加上该镇的拉律河道日益浅窄,大型渔船难以出入,直接影响造船业发展,使到该渔村著名的造船业风光不再,从70年代的13家剩下目前的4家,预料还会日渐减少。 

由于这是一项靠技术、经验与劳力累积而成的传统手工制造业,难以吸引年轻一代,因此,业者认为虽然还可以找三餐,但却无法吸引年轻人加入,一旦业者年老收盘,就无人接手而走向式微。 



渔船需求量减低 

渔村今年(2014)原本还有5家造船业,但随着其中一家于上个月因为面对无工人而停业,仅剩4家,其中2家是专制造与维修渔船,另2家则专营载红木的船。 

据了解,因为渔业局近年所实行的荷刻渔业法令,造成渔民找吃困难而使到渔民减少,渔船需求量减低,渔船制造业者难以生存;庆幸的是,尽管造船业逐步走下坡,但该区天然资源丰富,拥有大片的红树林,间接带动炭窑业,反之森林局近年则发出更多的炭窑执照予业者,因此,载红木的船需求量从而增加,使到制造载木船的业者,仍有维持的空间,使造船及维修运载红木的木船业,继续得以生存。


林亚池(左)与林英豪父子兵共创造船业务。


工资低难吸引年轻人———林亚池修理船行东主●林亚池(61岁) 

从事造船业至今已有50年经验的林亚池(64岁),可说是该镇少有的制造及维修木船公司东主,他向《南洋商报》披露,本身出生于玻州,15岁便在加央当造船学徒,曾在浮罗交怡及邦咯岛工作,较后定居峇登,自行开设造船厂。

手艺易学难精

他表示,本身向来对造船业有兴趣,便投身任学徒,并曾在数个渔村任造船工友,有了造船经验,才自已当老板。

他强调,虽然造船是易学难精的手艺,但只要肯专心学习,掌握窍门,便能得心应手。

经验技术不可缺

早年因无先进机械,造船工具几乎皆以刀斧及锯子等来完成,不仅劳动量高,也事倍功半,整艘船需花费半年时光才能造成。

他说,随着科技的发达,带来许多先进的机械,包括电锯、电钻等,除了提高工作效力,也更准确的锯出所需的造船材料,包括船骨及船板。

不过,他说,虽然现今拥有先进的工具,但基本的手艺、技术及经验依然不可或缺,否则所制造的木船,会无法达到一定的水准。


把木船上漆,造船工程也就快完成了。


盈利不高后继无人

林亚池修理船行东主林亚池(61岁)指出,造船业主要面对工人难求以及后继无人,因而日渐式微。 

他表示,他没有制造渔船,主要是制造运载红木的船,惟因为工人难求而无法多接订单,今年(2014)至今,只是制造了2艘,多数是维修的船。 

他指出,造船业学徒每天工资仅是20至30令吉,头手则是120至150令吉,因此无法吸引年轻一代加入。 

他说,幸好儿子愿意继承衣钵,父子合力经营,才能维持。 

他表示,不论渔船或是运载红木的船,制法都一样,都是使用松木及石松木为材料。

 林亚池指出,木是造船的主要材料,造船过程需率先打造船底的基础木,也称为“龙骨”,然后才在龙骨上加一个个的半弯月型的排架,此时,木船的骨架已形成。

骨架完成后,从船底按步就班的钉上木板,这是造船中最艰难的过程,必须将一条条的木板拗成弯型,以便把木板钉在排架上,然后在木板与木板间塞入麻绳及涂上粘粉,避免海水渗入。最后的工作是为木船油漆。

与孩子一齐打拼

目前一艘木船需花费2至3个月完成,而维修则只需约1个月时间,但也需视船只的损坏程度而定。

他指出,目前他是与孩子林英豪一齐打拼造船事业,不过,基于许多年轻人都不愿造船,导致行业后继无人。

他认为,造船业的辉煌时期已过去,但只要有渔夫捕鱼,有炭窑及砍伐红木工业,造船业就不会消失。

他说,年轻人不愿参与此行业的主因,相信是此行业的盈利不高,每艘新木船的价格约7至8万令吉,但扣除成本,所赚的盈利不高。







渔船订单一年不到5艘———造船业者●林木锦(56岁) 

造船业者林木锦(56岁)接受《南洋商报》访问时说,根据渔业法令,船主在换船只时,必须依据渔船执照更换,因此,船主有钱要换新船,该旧船就须报废,不似轿车,要换新车,只需卖掉旧车,或是增购。在此情况下,如果政府没有发出新执照,渔船数额就保持,不会增加。 

他指出,船主使用整10年的渔船,不可能会报废,以换新船,因为不划算。 

他说,渔民在海上作业,不时面对海警的取缔,以及渔业局实行寸半网尾渔网,深深打击渔民讨生活,渔民在找不到吃的情况下,就脱离捕鱼业,这也是造成造船业面对冲击的原因之一。 

林木锦表示,80年代,一年至少有20艘渔船的订单,于2009年至2011年还有6艘,现在一年5艘也难找。

 松木昂贵成本剧增 

他指出,渔船是采用松木,1987年一吨松木才700令吉,时至今日每吨叫价逾万令吉,涨幅很大,使到一艘渔船的价格至少要6万至7万令吉。 

他认为一艘渔船如果无7万令吉,根本就不能做,因为人工不便宜,头手一天工资至少100令吉。一般上,制造一艘A牌渔船,约2个月就可以交货。 

他说,A牌渔船,只需2人就可以完工,但若是B牌就要5个人才能做。 

他也指出,造船无船图,只能凭构思完成。

 一艘渔船售7万 

马登造船业约有80年历史,惟随着时代变迁,马登造船业已日薄西山。

 90年代前,马登造船业以制造B牌(中型)及A牌渔船(小型)为主,但90年代后,仅剩制造A牌渔船,而安顺则以制造C牌渔船著名。 

70年代,马登渔村捕鱼业全盛时期,渔船达120艘,但因为人口迁移,以及年轻一代受教育,不再投入海上作业,因此,目前渔村内仅剩20艘A牌及C牌渔船。

 80年代一艘渔船价格是5000令吉,但目前则要6万至7万令吉。